深度 | 世纪难题!基础教育改革将驶向何方?中、英、美给出了答案......

2017-09-20 09:06:00
管理员
转贴:
搜狐
4100
摘要: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往往都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从颁布《中小学德育规程》,到部编本教材的修订完成,我国也始终在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路上。 但是,怎么改?该从哪里改?在高考的指挥棒指引下,如何改?改完之后效果不好怎么办?相信处于课程改革浪潮中的校长和老师们,都有着此类的困惑与疑问。而此文,通过对比中西方教育改革,希望能够带来一点启示和经验。

1

中国基础教育已是世界一流了吗?

“英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正在落后,中国学生正是我们孩子未来在职场上的竞争对手。”

去年,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引起了中英两国对各自教育制度的热议和反思。片中的这段话,显示了BBC制作这部片子的初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教育界和部分观察人士对于中英人才培养差异的看法。

近年来,由于中国学生在国际测试中的出色表现,中国基础教育引起了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关注。然而,中国基础教育真的已经世界一流了吗?对比中西教学模式,又能得到些什么启示?

1

“中国化的英国学校”

2015年10月,由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BBC合作的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引起了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李爱云的注意。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全球QS教育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他们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有意向做一个中国式教育的研究项目,与BBC合作拍成纪录片。”身为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的李爱云入选了这一项目。

“BBC反复强调,希望我在英国上课时,能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李爱云说,教学对象是50名初三年级的英国孩子,他们来自英国汉普郡一所非常好的公立中学——博航特中学。

最初,英国学生由于不适应中国教学方式,出现了闲聊、逃课、泡茶等行为。实验的最后一周,英国学生和中国老师之间渐渐彼此理解。一个月后的考试结果显示:“中式教育”班学生的三科考试成绩全面高于“英式教育”班,数学平均成绩高出十多分。

李爱云说,一个月的教学实验有矛盾有碰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英两国教育的不同,值得相互借鉴、各取所长。“中国孩子比较勤奋,有更加明确的目标。英国的孩子认为分数不那么重要,关注课外活动比较多,动手能力与应对能力比较强,尤其是演讲能力非常好。”

李爱云表示,纪录片中展示的只是拍摄者心目中的传统中国教学模式,和真实的中国教育存在差异。有专家认为,尽管这一纪录片并不能客观呈现中英教学的差异,但其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仍然值得探讨。

2

为何BBC聚焦中国基础教育?

这要从一个叫PISA的测试说起。

自2000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三年举行一次PISA测试,评估15岁学生分析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其结果用于帮助各国了解教学质量最好和进步最快的教育系统中学生们的表现情况。

2009年、2012年连续两届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素养科目上均位列60余个参试国家(地区)第一。而英国则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对此,杭州时代小学校长、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唐彩斌说,这的确值得我们骄傲。

2020年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中国取得了主办权,这是数学教育界的“奥运会”,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数学教育的优势。

然而,也有一些国内外的教学专家认为,PISA测试的结果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好坏。争论仍在继续,但面对成绩的下滑,英国等国家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

2014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专程来沪“取经”,在多所上海中小学实地探访数学教育经验。此后,英国教育部还与上海市互派小学数学老师,开展分享教学经验等相关合作;

2015年2月,英国哈帕柯林斯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达成协议,在英国引进中国的教辅材料《一课一练》;

2017年,英国部分学校启用中国上海的数学教材。

3

中国模式可以被借鉴么?

英国正在反思其教育模式,那么,中国的模式可以被借鉴吗?中西教育模式又有哪些差异?

一些曾在西方国家交流、学习过的老师和学生表示,中西方在课堂管理、授课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差异让他们印象深刻。

课堂管理:中国的课堂一般有四十多个学生,对课堂秩序和纪律的要求严格;而英国则为小班授课,课堂管理灵活,不要求整齐划一。

授课方式:中国有统一的教材和大纲,老师面向全班授课,教学模式相对统一,教师以黑板为主,学生以笔记为主,间或有师生互动;英国则实行差异化教学,没有统一教材,由老师来为学生设计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每门课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班。

师生关系:在中国,老师被奉为权威,知识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得的。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英国老师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的机会,知识是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掘的,教师只是协助者和引导者。英国的学生也更喜欢质疑和挑战老师。

然而,在这些表面差异背后,则是中西方不同国情和文化下产生的不同教育理念。

在中国,春秋时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向弟子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弟子进行对话,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随后的发展逐渐使老师成为课堂上的绝对权威,教育方式演变成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璐则说:“中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紧缺,这也促成了大班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教育评价机制以考试为主导,产生了这种以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课本标准化、教师专业化,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强控制的教学方式。

英国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趋向多样化,既有压力较小、对成绩相对不看重的公立学校,也有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私立学校。从事留学教育的英国百福集团CEO马良说,英国私立学校对升学的追求和中国学校没有多大差别。

中学在英国就读的夏雪说,公立学校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确实比较短,也很轻松,但在私立学校,“虽然名义上放学时间差不多,但是很多私立学校都是住宿制的,大家放学时候也都聚集在教室或图书馆学习。”

私立学校由于学费昂贵,学生大多是精英阶层的后代。与其相比,公立学校学生被名校录取的概率要小得多。大学毕业后,他们的收入和所处的阶层将与名校生迅速拉开。因此,也有人认为,英国的宽松、快乐教育客观上造成了阶层固化。

4

中西教育利弊对比

教育界普遍认为,中式教育下,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应用能力有所缺乏;而西式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但知识储备较为薄弱。

在西方反思其教育模式的同时,中国教育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学科教育出现了机器式、填鸭式的倾向,扼杀了学习中本该有的乐趣。”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说。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夏谷鸣说:“我们的孩子起跑快,但后劲不足。比如当初奥数很好的孩子,未来研究数学的并不多,因为没有真正的兴趣。”

教育界人士分析指出,一场教学对比引发的中西教育利弊之辩,不在于比出孰优孰劣,而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发现彼此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失,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得到知识和文明的启蒙。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方案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这就是鼓励学生走出“题山卷海”,培养更多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将倒逼基础教育模式的创新。“随着高考制度发生积极变化,越来越强调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育方法将越来越多应用在中国教育中。”南京中华中学英语老师张玥说。

“东西方教育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做的是根据世界未来的需求,整合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精华,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外合作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郭镜明说。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也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以全球视野看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大多数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了解其他国家的改革历程和现状,再审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也许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2

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波三折”

美国,二战以来的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行。

1

学术性课改运动“惨淡收场”

20世纪 50——60年代,美国围绕着中小学阶段学生学术素养低下的严峻现实,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学生学术素养的课程改革运动,如“学科结构主义课程改革”、“ 回归基础教育运动”、“高素质教育运动 ”等。

这些运动大多是以“振兴优等教育、培养天才”为目标,有严格的学术标准,重视学术性科目,加强了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语言的教学。

这些高难度学术课程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厌学、教师难以胜任教学,又由于美国是一个地方分权体制牢固的国家和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极度盛行等因素使得教育质量下降,这次课程改革失败了。

2

调整课程结构“迫在眉睫”

60年代末,美国开始对课程政策作出调整,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提倡课程的多样性以及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80年代,美国将科学、数学、技术作为教育的重心。1985年,美国教育促进会在制定的《美国计划2016》中指出:“在下一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 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将迅速地变化。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变化的中心,它们引起变化,塑造变化,并对变化作出反应。所以,科学、数学的技术教育将成为教 育今日儿童面对明日世界的基础。”

90年代,美国增设核心学科,重视新科技在教育行业的使用。1991年4 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文件。 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五门学科成为核心学科。在教育信息系统方面,建立全国互联网,向所有学校提供最新的信息、研究成果和相 关知识,并以此作为搜集教育反馈信息的手段。

3

英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困难重重

从教会控制教育到教师自治,从综合化教育政策到全国统一课程,英国的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英国课改实施工作并不顺利。首先是国家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习纲要产生矛盾,一些学科要求过高、内容过多过难,以及一些学科缺乏严密性和规范性。以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尤其是小学阶段问题较为突出。与此同时,在课改过程中普遍忽视了精神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在英国重视的宗教教育。

1

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

1988年 7 月 29日,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规定了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

中小学: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3 门课。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外语、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体育7门课。此外,法案还把宗教教育列为必修课。

国家课程的实施,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课程中传统的中央、地方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取消了英国教师的课程自主权,还改变了英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课程体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程的选择主要受统一的国家课程制约,克服了英国课程过于专门化的弊端。

2

多元化课改“崭露头角”

1994年9月,英国政府实施了新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1)强调基础知识教育。(2)裁减国家课程内容,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课程。(3)简化评价的范围和方法。(4)建立统一的课程管理和协调机构。(5)设立增值指标,科学评判学校的表现。(6)改进关键段(14—16岁学习段)的评价。

3

“四项发展目标”齐头并进

2000年6月,英国中小学开始实施了新的国家课程。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1)精神方面: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2)道德方面:明辩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3)社会方面: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成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同作战的能力。

(4)文化方面: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从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

(1)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发展。(2)加强社会公民的培养。(3)以基础学力为核心改善教育质量。(4)注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统一和灵活性的结合。(5)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

美国和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有惨痛的教训,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国的基础教育也经历 6 次大小不等的改革,也有成功的尝试和失败的教训。我们要总结他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做越好。

来源 | 中国教育研究院

实习编辑 | 江玉婷

发表评论
文章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人: 吴先生
电话: 0532-66006011(周一到周五9:00~17:00)
Email: doc@yincai-kejiao.com
网址: www.yincaikejiao.com
地址: 青岛市北区连云港路20号7080中心广场1号楼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