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教师实行学区“共享”
- 2018-11-06 15:56:00
- 刘洋
- 原创 1163
为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市南区注重解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深入实施“六维度成长”工程,即学区一体成长、校际合作成长、学校自主成长、家校相伴成长、教师专业成长、评价引领成长,探索完善区域内教育资源“学区制”,进而实现“共享”,推进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区内共享,促进学校间均衡。本着相同学科教师对等交流、富余学科教师补充交流、薄弱学科教师支援交流的原则,市南区打破了“校属”壁垒,实现了全区优秀教师资源“共享”,让全区的学生无论在哪里就读,都有机会聆听到优秀教师的授课。教师“共享”得到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的普遍好评。2017年,首批12所学校、15名优秀教师试点实行学区“共享”;2018年,39名优秀教师成为学区“共享”教师。
学段间共享,促进初小衔接。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否,对教育质量有着深远影响。为促进初小英语无缝对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年,中片学区青岛7中教师刘卉作为学区“共享”教师来到学区内仅隔一条马路的青岛德县路小学兼任四、六年级3个班的英语教师。作为一位有着15
年教龄的教师,她深谙初中英语教学特点。而在执教小学英语的过程中,她可以寻找到初小英语教学的衔接点,做精、做细、做实初小英语教学衔接。
全区共享,促进学区间均衡。在全区层面,市南区分别实施了“刚性共享”和“柔性共享”。“刚性共享”,就是规定新评审通过的高级教师和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9年的教师必须参加交流;“柔性共享”,就是安排教师跨学区或在学区内学校之间进行阶段性交流,时间一般为3年。这期间,教师(主要是优秀骨干教师)到较薄弱学校或学科任教,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
“共享”教师是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的杠杆。这一政策突破了阻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打破了旧有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激活了人力资源潜能,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人才使用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