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关于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2020年)

2019-04-22 10:00:00
毕宁
来源:http://edu.qingdao.gov.cn/n32561912/n32561915/180508140147482013.html
发证机关:青岛市教育局
发文编号:青教通字[2018]39号
学段:

政策发布日期:2018-05-07
无具体说明的有效期

青岛市关于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我市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发展,切实承办好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以下简称学生运动会),现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运兴,体育兴”。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学校体育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基础工程,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新中国刚一成立,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强调“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蒋南翔校长为清华大学定位“学校也应该是出体育人才的地方”,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多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但总体上看,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对学校体育参与度不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各部门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将办好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纳入议事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决胜就是冲锋号,就是总动员!”的号召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明确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科学论述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以承办全国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市学校体育工作水平,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市、体育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达标率达到100%,体育设施器材配齐率达到100%,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兼职体育教师持证上岗。构建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和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逐年上升,合格率达到95%以上,优良率达到40%以上,体育素养合格率达到85%以上,肥胖检出率和近视发生率分别下降15%、10%。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会3项以上终生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全市学校体育工作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全国学生运动会上实现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认真完成学校体育提质增效十大任务

(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增强课程育人成效

1.全面推进体育课程、课余训练、体育社团、体育赛事“四位一体”的体育综合改革。严格落实体育课程,建立体育课程表网上公示制度,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开课情况进行监督,加大体育课程运动强度训练,确保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推行体育专项教学改革,鼓励中小学研发富有学校特色、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课程和运动项目,发展体育社团,切实提升“每天校园活动一小时”的质量。到2020年,中小学生实现一天一节体育课,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

2.以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抓手,引导学生提升体能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建立包括体育知识、运动经历、运动技能和运动效果在内的综合性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制度,实施学生运动技能“2+1”达标工程,即学生在小学阶段至少学会游泳和武术2项运动技能,初中和高中阶段至少学会1项球类运动技能。积极推广体育家庭作业,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改进学生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探索个性化的体质健康教育模式。建设学生健康数据信息化平台,运用运动手环、电子身份证等,结合学生健康体检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推进学生健康档案“一生一档”系统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完善市、区市、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体系,推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常态化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水平和健康预警、干预能力。

4.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到2020年,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室的比例达到100%,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达标率10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三)引领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整体提升校园体育项目发展水平

5.实施“校园足球振兴行动计划”,分阶段重点推进校园足球新一轮改革活动。加大校园足球普及力度,分别培育全国和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0所和400所,组建1000支校园足球队伍,建设国家级校园足球教练培训基地1个,建设国家级 “满天星”校园足球训练营主营1个、分营4个,每个区市均建设一个市级“满天星”校园足球训练营,培养1500名专兼职校园足球指导员、1000名校园足球教练员、1000名三级以上裁判员;丰富校园足球课程内容,办好 “市长杯”“区长杯”“学校班级联赛”“精英赛”“草根联赛”五类联赛,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和U9-U22十一个年龄组别的赛事体系,创新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6.优化校园体育项目布局,构建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各类项目协调发展的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体系。开展奥运项目进校园活动。加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及帆船、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射箭等传统优势项目,鼓励开设橄榄球、手球、击剑等新兴项目,挖掘整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创建100所省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四)加大学校体育赛事普及力度,提升学校体育竞技水平

7.推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学校每年要举办2次运动会,区市每年要举办1次运动会。完善校园体育十项联赛和市、区(市)、校三级联赛制度,大力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校际、年级、班级体育竞赛活动,学校周周有比赛,确保每位学生每年均能参加一项体育比赛。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以校园足球为龙头的3-5项立足青岛、辐射全国的校园体育精品赛事。

8.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完善招生制度,贯通优秀体育生绿色升学渠道,对初中段获得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的学生,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可以降低文化课分数录取。支持区(市)和学校发展体育优势项目(见附件1),鼓励大中小学建立项目发展联盟,积极推广区队校办、市队校办以及选拔运动员到俱乐部训练等多元化、多样化培养模式,提升学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围绕学生运动会10个设定项目,建设重点项目训练基地(见附件2),为有体育特长和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训练服务。各区市要加快体校建设,合理进行项目布局,逐步形成本区市传统体育特色。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体校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与体校进行“联姻”,向各级体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各区市体校要依托本区域内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及体育项目训练培训点等机构,加快本区域体育人才培训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完备的选材培训网络,全面提高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选拔优秀体育苗子,为学生运动会奠定人才基础。实现项目设置合理化,基地建设网络化,科学选材标准化,训练手段科学化,队伍管理规范化,后备苗子优质化。

(五)加快多元化教练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教练员团队

9.拓宽教练员来源渠道。采取体育教师共享、跨校任教、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学校运动队配齐配足教练员。支持学校从体育运动团体、退役优秀运动员和专业教练中聘任兼职教练带队训练。

10.提高教练员专业水平。实施中小学高水平体育教练员培训计划,选拔专业带头人、骨干教练员参与高水平的国内外专业培训,到2020年,培育100名中小学体育市级名师。实施体育特色项目攻关计划,统筹中小学、高校和社会体育资源,组建思想素质高、事业心强、专项执教能力过硬的教练团队,开展项目专题研究、集中攻关,探索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培养模式,为我市运动员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提供专业指导。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为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1.各区市和学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学校体育工作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职责,落实管理责任。研究制定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将学校体育改革与学生运动会赛事准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明显改善。建立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保障、社会支持的学校体育工作模式。

(二)增加经费投入。

12.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特色学校建设、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及体育活动等。鼓励社会各界赞助学校体育和学生运动会。

(三)强化考核激励。

13.将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健全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市、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评价,强化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调动广大师生运动的积极性。

14.建立体育教师激励机制。将体育教师组织早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辅导体育社团活动等纳入工作量,在评定职称时按规定计入辅导员工作年限。所训练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向专业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情况纳入教学成果奖。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户外教学服装及防护用品。对辅导运动员在市级及以上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师,在职务评聘、评优表彰等方面优先推荐。对辅导运动员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综合体育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体育教师,市本级分别按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1万元、2万元、5万元的奖励。对辅导运动员破市学生运动会及以上纪录的体育教师授予特殊贡献奖,并给予2-10万元奖励。各区市和学校应参照予以奖励辅导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师。

15.建立学校运动队参与国内外高水平比赛激励机制。对在省级比赛中获前三名的学校,市本级给予5-15万元的奖励。对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前三名的学校,市本级给予10-30万元的奖励。各区市应参照上述标准,对所辖学校予以奖励。

(四)场地设施保障。

16.大力推进学校一场一馆建设。坚持体育场馆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学校体育特色,加强校园专门场馆建设。各区市要综合考虑学生运动会比赛需求和学校日常教学、训练需要,统筹规划、挖掘潜力建设学校专门体育场馆,区域内新建、改扩建体育场馆要主要安排在中小学校。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的学校体育场地课外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开放。

17.加强社会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动社区内公共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户外营地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设施优先安排在中小学或学校周边,日常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

(五)营造良好环境。

18.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手段,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运动会新闻宣传力度,总结交流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传播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理念、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的良好氛围。

搜索政策文章
政策类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