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2020-12-04 09:38:00
- 阎俊杰
- 来源:http://edu.qingdao.gov.cn/n32561912/n32561915/201202112842453783.html
- 发证机关:青岛市教育局
- 发文编号:青教通字〔2020〕100号
- 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 政策发布日期:2020-12-02
- 无具体说明的有效期
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下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升全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质量,促进中小学生(含在园幼儿,下同)全面健康成长,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指导纲要(试行)。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按照新时代党和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子观,提升家长科学实施家庭教育能力为主线,以家校协同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益导向,着力构建重点突出、有机衔接的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增强家校育人合力,提升全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整体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全面发展。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家长培养中小学生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推动家庭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重要基础作用。
2.坚持学生为本,强化科学指导。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中小学生个性差异,着力为家长提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3.坚持言传身教,强化正面引导。指导家长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引导家长用发展、赏识、激励、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正面教育、严慈相济、理性施爱。
4.坚持家长主体,强化育人合力。明确家长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引导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加强家校沟通,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统筹各方资源,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总体目标
统筹家长大课堂、家长面对面、家校合作网、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服务站等资源平台,构建具有青岛特色的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帮助中小学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念,掌握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促进家长和子女共同成长,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质量。
----到2021年,基本实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建立市、区市、中小学三级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全面落实中小学校家庭教育课时,建设家庭教育指导骨干师资队伍,中小学家庭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到202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业化家庭教育师资队伍,构建起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教、共享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将青岛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小学家庭教育先行区。
二、各学段指导重点及实施建议
(一)关于3~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
1.身心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儿童的身高、体重、大脑、神经、动作发展等方面获得长足进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思维发展:儿童直觉行动思维比较熟练,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3)语言发展:儿童词汇量迅速增长,能与他人自由交谈,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4)社会性发展:儿童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儿童能初步理解并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喜欢群体生活,表现出同情、关心、友好、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具有初步的归属感;(5)个性发展:儿童开始表现出一定兴趣、爱好等个性倾向。
2.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建议
(1)帮助儿童度过入园适应期。通过正面引导和积极情感交流,疏导儿童入园焦虑等不良情绪。入园前,引导儿童熟悉幼儿园环境。入园后,及时关注儿童在家的情绪、饮食、睡眠等情况。家庭成员态度保持一致,稳定儿童情绪,遵守幼儿园作息制度,尊重配合幼儿园教师工作,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
(2)培育儿童对家乡、祖国、民族的热爱情感。通过实践体验、互动游戏、亲子阅读等方式同儿童一起感知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指导家长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契机,引导儿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儿童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儿童的文明礼仪和规则意识。家长以身作则,引导儿童尊重长辈、关心同伴、诚实守信。通过实践体验、同伴游戏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和接受生活学习中的规则,鼓励儿童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培养儿童初步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4)加强儿童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学习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检查,注重儿童口腔保健和视力状况,合理控制儿童体重。注重合理膳食和营养均衡搭配,帮助儿童养成独立进餐、不挑食、不浪费的良好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家长与儿童一起制定合理的家庭生活作息,养成早睡早起、按时进餐等作息习惯。重视户外体育锻炼,关注儿童感觉统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带领儿童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儿童身体素质。
(5)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了解儿童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行为表现,为儿童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儿童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儿童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养成初步的抗挫折能力。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和探究动植物生命状态,感受生命,保护环境。指导儿童知道性别概念,认识身体隐私部位。提高安全意识,尽量消除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结合日常生活情境,教给儿童自我保护的安全常识和基本的自我保护技能。
(6)发展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职业认知。为儿童创造与同伴游戏和交往机会,鼓励儿童主动与他人交往合作,引导和帮助儿童学会基本的交往技能,学会表达自己、接纳差异,尊重他人、解决同伴问题,增强交往自信。吸引和鼓励儿童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通过互动游戏、参观学习、模拟体验等方式帮助儿童建立起对不同职业的具体感受。
(7)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为儿童提供生活自理的基本条件和锻炼机会,学习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增强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支持和鼓励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建立热爱劳动的情感。
(8)培养儿童阅读与表现创造能力。为儿童提供阅读环境和氛围,开展亲子阅读,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带领儿童接触大自然,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使儿童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尊重儿童自发的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表现或创造。
(9)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儿童在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逻辑思维。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支持和鼓励儿童的探索行为,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0)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理性对待儿童幼小衔接,树立儿童入学准备不等于提前“小学化”的科学观念。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加强与儿童交流,通过实践参观、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儿童感知入学的快乐和基本要求。依据小学作息时间适度调整儿童生活作息,培养儿童守时、守纪、沟通、合作等良好社会行为,激发儿童入学愿望。
(二)关于6~12岁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1.身心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儿童身高和体重加速发展,在小学末期进入第二个发育高峰期。(2)思维发展:大脑仍在持续快速发展,以具体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3)情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和深刻,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4)社会性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增强,懂得体谅和关心他人,渴望友情,开始有较为稳定的同伴关系。(5)个性发展:个人气质更加明显,自我评价的能力不断提高,能逐步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注重权威评价。
2.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建议
(1)帮助儿童迈好入学第一步。创设良好学习氛围,与儿童一起制定科学的生活学习安排,合理分配学习、休息、娱乐时间,保证儿童每天充足的睡眠。入学初,注重观察儿童的情绪状态和学习表现,鼓励儿童寻找玩伴;当儿童遇到困难时,耐心倾听,主动与教师联系沟通,协同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
(2)培养儿童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适时向儿童讲述仁人志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国家发展重大成就等; 通过参观实践、亲子阅读、影视赏析等方式引导儿童逐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指导儿童写好中国字, 说好中国话,初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和引导儿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3)注重儿童道德修养和规则意识培养。家长榜样示范,从日常生活点滴入手,引导儿童尊老爱幼、感恩他人、文明有礼。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引导儿童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儿童初步认知未成年人能够理解和常见的违法和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4)引导儿童珍爱生命。将生命教育纳入生活实践,带领儿童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儿童认识、探究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品格和安全意识,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加强家庭燃气、电器使用和饮食等安全教育,教给儿童防范意外事故的知识和方法,初步掌握火灾、溺水、拐骗、性侵、自然灾害等发生时的自救技能,了解毒品危害知识。
(5)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安排儿童饮食,引导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和作息习惯,保证儿童充足睡眠,注意口腔和用眼卫生,定期进行体检。家长以身作则,与儿童共同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引导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培养其信息安全意识,主动远离不良网络信息。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采取亲子游戏、运动等方式,引导督促儿童坚持体育锻炼,帮助儿童选择学习两至三项体育运动技能,熟练掌握其中一项受益终身的体育运动技能,鼓励儿童参与适合的体育运动技能比赛,让儿童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6)关注儿童心理生理健康。保护儿童自尊心,多陪伴、倾听和鼓励,引导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与家人、同学、老师友好相处,形成积极、自信、乐群的心理品质。正确对待儿童的拖延行为,与儿童共同制定生活学习计划,保障儿童“社交玩耍”和单独玩耍时间,引导儿童树立正确时间观念,学习自我管理时间。关注儿童青春前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掌握一定的性生理卫生知识,及时了解儿童的困扰,鼓励儿童与异性进行正常的交往,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性别文化,学会自我保护。
(7)培养儿童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以激励教育为主,从生活点滴做起,指导儿童自主完成叠被子、洗袜子、扫地、洗碗、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劳动技能,使儿童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带领儿童适度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让儿童从劳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儿童劳动欲望,提高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劳动习惯。鼓励儿童适度参与家庭财务预算,合理支配零用钱,形成正确的消费意识。
(8)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培养儿童学习兴趣比短期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教育理念,理性对待儿童的学习成绩,设置合理预期,不盲目攀比。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儿童的探索行为,合理具体的提出学习要求,及时表扬儿童的进步表现。当儿童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鼓励,启发儿童自主思考和探索,必要时一起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身体力行、终身学习,鼓励陪伴儿童坚持课外阅读,适当进行人工智能启蒙,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学习氛围。
(9)引导儿童尊重自然、感知美。带领儿童亲近自然,通过活动体验、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儿童对自然尤其是对海洋的兴趣和探究愿望,引导儿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其亲近海洋、热爱海洋的情感,养成勤俭节约、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儿童感受美、欣赏美,家校协同帮助儿童自主选择学习一至两项艺术才能,熟练掌握其中一项受益终身的艺术才能,鼓励儿童通过歌唱、舞蹈、绘画、书法、诗词、演讲等方式表达美,鼓励儿童养成记日记(周记)的习惯。
(10)注重儿童的生涯体验。指导家长带领儿童参与游戏体验、观察模仿等活动扩大眼界、增长阅历,帮助儿童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初步建立自我认知,从常识层面了解社会常见职业及需求,提高儿童的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对未来的好奇与向往,树立正向的生涯信念。
(三)关于12~15岁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指导
1.身心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生理上发生“突变”,第二性征凸显,各项指标接近或达到成人标准。(2)思维发展:大脑发展迅速,抽象思维能力增强,记忆和观察水平不断提高。(3)心理发展:出现性冲动和性好奇;情感表达强烈丰富,但同时也敏感易怒,自负与自卑交织,情感不完全外显,情绪易冲动。(4)社会性发展:交往范围扩大,希望得到同辈认同;既憧憬与异性交往又显不安;对父母依恋减少,易与家长产生冲突。(5)个性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明显增强,责任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有明显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
2.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建议
(1)帮助做好小升初的过渡。了解学校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观。理解青少年小升初后可能面临的不适感,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分析新环境变化,鼓励和帮助青少年迅速融入新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锻炼青少年的自主管理能力,重视青少年自我责任感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协作,关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继续重视青少年学习兴趣、方法和态度的培养。
(2)重视价值观教育。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为青少年树立榜样;结合发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事件开展价值观教育,通过电影、vlog、微视频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培育青少年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青少年将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引导青少年分辨是非善恶。
(3)加强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利用日常生活,开展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志愿公益活动,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引导青少年做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合格公民。帮助青少年初步了解其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公民意识、程序思维,并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帮助青少年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法种类以及罪刑法定和无罪推定等原则,了解禁毒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对校园暴力等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应对能力。
(4)关注青少年身心变化和人格发展。关注青少年均衡健康饮食,重视体育锻炼对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督促青少年坚持体育锻炼,注意用眼卫生,保证必要的睡眠。认识青春期发展特征,帮助青少年认识及适应自身的生理变化,适时开展性生理卫生知识、青春期健康知识和性道德观念教育,进行异性交往情感疏导和性心理辅导,帮助其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理性宽容对待青少年“叛逆”行为,倾听青少年心声,保护青少年隐私,鼓励青少年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有益的群体活动,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和理性表达,陪伴青少年直面挫折,培养其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和应对挫折的品格。
(5)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学习品质。定期与青少年和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协商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注重青少年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发展欣赏的眼光引导青少年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注重青少年学习能力的培养,适时为青少年提供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引导其自我反思与评价,正确对待和解决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6)理性对待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不把分数看成评价的唯一标准,与老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青少年学习情况和学业发展水平,共同分析,商讨对策。关注青少年考前饮食和身体健康,树立正确的考试观,避免给青少年造成过重心理压力,在青少年因考试而产生挫折感时给予更多的心理抚慰和鼓励。
(7)引导青少年科学使用网络。正确对待网络智能时代的应有价值,发展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通过与青少年共同制定“家庭网络公约”等方式,引导其合理把握上网时间,学会在网络交友中加强自我保护。培养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小网民”。对有网络沉溺倾向的青少年,多给予关心、理解,并积极向专业机构或人士求助。
(8)重视培养青少年责任担当意识。指导青少年兼顾家政学习,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劳动技能,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为青少年提供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其学会自己面对人生的选择,并承当应尽的责任。
(9)营造和谐民主美好的家庭氛围。关注青少年内心世界,给予其足够的个人空间,学会欣赏、认同青少年的想法,运用民主、宽容的语言和态度对待青少年,与其探讨、分享学习和生活,共同参与家庭事务决策,促进良性亲子沟通。通过家庭旅行、实践、阅读等方式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鼓励青少年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表达内心感受,引导青少年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关注内在美。
(10)注重青少年生涯探索。协同学校合理安排青少年进行一定的学农、学工等劳动实践,支持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研学旅行,引导青少年初步形成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培养其积极的生涯态度,拓展自我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成才观,充分考虑青少年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引导青少年做好升学与专业选择规划,宽容对待青少年在做自我选择时与家长的分歧。
(四)关于15~18岁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指导
1.身心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各项生理机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发育进入相对稳定期。(2)思维发展: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观察力、联想能力等迅速发展。(3)心理发展:以外显为主向以内隐为主发展,以冲动为主向以自制为主发展,以直接、具体为主向以间接、抽象为主发展,以生理需要为主向以社会性需要为主转变;性意识呈现身心发展不平衡、对异性的兴趣增加等特点。(4)社会性发展:乐于参与社会活动,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5)个性发展:自我意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刻,表现在自我明显分化、对自己形象的关注、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等方面。
2.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建议
(1)与青少年共同适应高中生活。尊重青少年独立性,以平等的方式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其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青少年认识高中与初中学习、生活的差异,加强家校沟通,了解青少年可能遇到的适应问题,引导青少年提高对生活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学会学习、合作、与同伴相处。主动为自己也为青少年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缓解青少年学业和人际交往压力。
(2)引导青少年树立家国意识。与青少年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对话交流,引导青少年关注时政、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发展趋势,从理性健康的视角看待问题,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增强青少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青少年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3)培养青少年社会公德和法治观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青少年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4)注重青少年学习力的培养。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特点,理性对待青少年学业成绩,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情绪和进步,重视青少年学习动力、毅力和能力的培养,引导青少年调整心态,正确应对学业压力,不把成绩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注重鼓励青少年发挥所长,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青少年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5)引导青少年提高交往合作能力。支持青少年多参加集体活动,以平等的态度与青少年交流其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困惑,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以诚恳、公平、宽厚、欣赏的态度对待别人。根据该年龄阶段青少年个性特点,引导其积极开展社交活动和正常的异性交往,对青少年与异性交往不过度敏感,尊重青少年隐私。利用日常生活相关事件,适度开展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教育青少年在异性交往中学会自律,对有“恋爱”行为的青少年,给予正确引导。
(6)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绿色环保、服务他人的意识和回馈社会的责任。指导青少年积极探索自我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激发青少年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鼓励青少年超越自我的狭隘与局限,投身更宽广的社会生活,立足时代的需要,不断超越自我。
(7)指导青少年在生活中学会担当。通过召开家庭会议等形式,与青少年平等、开放地讨论家庭事务,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和义务。把家庭中遇到的困难告诉青少年,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责任感。倾听青少年心声,学会换位思考,特别是对有关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要征求其意见,并鼓励青少年勇于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引导青少年知晓家庭收支情况,学会计划开支,合理消费,培养其财产安全意识和初步理财能力。放手让青少年参与日常家庭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意识。
(8)注重青少年身体健康和审美素养。鼓励督促青少年坚持体育锻炼,注意用眼卫生,科学合理安排学习生活计划,养成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习惯。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烟酒和毒品,远离不良嗜好人群及危险场所,掌握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形成健康生活意识。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利用节假日、研学等契机发展青少年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增强对个性美的感受,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9)实施青少年生涯和职业规划。与青少年分享自身成长经历,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课堂、社团活动、创业创客、实习实践等,引导青少年深化自我认知,增强青少年参与实践和适应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其学业选择的能力或职业工匠精神,提高青少年生涯决策和管理能力,为其升学或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10)以平常心指导孩子面对高考。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发现并开发青少年的潜能,为其提供一个阳光温馨的健康成长平台。引导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和忧虑感,有条不紊地复习强化所学的知识,规律作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应对考试。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高考、成绩及录取,帮助其顺利度过“后高考”时期;在填报志愿时帮助青少年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充分尊重和理解青少年意愿,当好“参谋”。
三、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教育、妇联、文明办、民政、司法、人社、卫生健康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统筹协调重大中小学家庭教育改革项目。(市教育局、市妇联、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二)注重资源整合。市、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培训、组织研究、建设阵地、表彰先进等工作。完善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社区共建机制, 城市社区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经费,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家庭教育支持网络。(市教育局、市妇联负责)
(三)优化指导方式。实施家庭教育品牌引领工程,健全长效机制,搭建多维平台,重点打造“家长大课堂”“家长面对面”“家校合作网”等叫得响、做得实、立得住的家庭教育服务品牌。研发具有青岛特色的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系列丛书和网络课程资源,健全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校(园)本精品课程和优秀指导案例评选机制,构建多元化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体系。全面落实家长学校课时,规范授课内容,提升授课质量。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鼓励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研发,走进课堂担任家长学校授课教师。(市教育局负责)
(四)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家庭教育指导骨干队伍,到2021年底,全市中小学校每个年级至少配备1名兼(专)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在绩效工资计算上予以倾斜,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教师评优评先机制。加大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专业化培养力度,加强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培训,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班主任岗前培训必修课程,切实提高班主任家校合作共育能力。建立青岛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教育、妇联、医疗等专家资源,定点联系片区、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专家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市妇联、市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五)深化家庭教育研究。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教研工作机制。设立市级家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推动建立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机制,推出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各区市、学校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家庭教育的研究列入教科研内容。遴选家庭教育专业化指导实验基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验项目研究。(市教育局负责)
(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家庭教育指导考核和评估制度,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评估方案,对各级家长学校的评估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和阳光校园评价体系。定期对《青岛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家庭教育指导示范典型。(市教育局、市文明办负责)
(七)扩大社会宣传力度。各单位要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纲要》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使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深入人心,为中小学家庭教育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单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