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教育局关于印发《青岛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和《青岛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评估标准(试行)》的通知

2022-12-16 16:46:00
毕宁
来源:http://edu.qingdao.gov.cn/zfxxgkml/gwfg/202212/t20221214_6571533.shtml
发证机关:青岛市教育局
发文编号:
学段:小学,初中,高中

政策发布日期:2022-12-16
无具体说明的有效期

各区、市教体局,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局属各学校、有关民办学校,机关各处室:

为推进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引领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应用,市教育局制定了《青岛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应用指南(试行)》和《青岛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评估标准(试行)》,请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

青岛市教育局  

2022年12月14日

青岛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应用指南(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智慧教育水平,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青岛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特制定《青岛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应用指南》。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积极探索教育治理和教学新模式,努力构建智慧校园教育新生态,推进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目标

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成物联感知、场景识别、全向联结的智慧学习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互融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培养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构建智能感知型教育生态。着力打造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推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治理数据体系建设和深度应用,构建新型现代化教育生态。

创新融合应用型学习范式。充分利用智慧教育环境,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推进数据决策型评价机制。推动基于数据支撑的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评价,利用交互技术、传感器、智能终端等实现教与学过程行为的“伴随式”数据收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决策科学化。

2023年,评选100所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示范校、20个典型数字应用场景、20个优质教学软件。2024年,全市50%的中小学校达到智慧校园建设应用要求。2025年,全市中小学校进入智慧校园建设应用新阶段,全市中小学生享有智慧学校带来的便利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普遍具有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

三、建设原则

(一)以人为本、发展至上。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提供资源、教学、管理和服务,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变革,提高师生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应用驱动、融合创新。以师生应用为导向,突出数据共享融通,服务学生学习、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研究、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进业务、聚能力、显实效。

(三)协同聚力、数据赋能。以数据融通为关键,促进全市教育数据体系规划整合,构建集智慧教研、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教学评价、智慧学习评价为一体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

(四)基础均衡、示范引领。以典型示范为指引,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引领、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在智慧教育环境提升、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创新性、示范性应用案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

四、建设内容

智慧校园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并通过网络互联而构建的虚实融合、数据融通的智慧学习环境,是通过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实现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评价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现代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智能生态系统。

(一)技术赋能教学

教学过程智能化。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可视化学习,基于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环境,熟练应用备授课、作业管理、数据分析等智慧教学工具,实现学生作业、测试自动批改和师生教学行为数据伴随式采集,实现数据支撑的课堂教学全过程诊断与评价,解决个性化学习指导难题,打造智能高效课堂,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教研方式多样化。构建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校际间、区域间教研协作社群,通过同步课堂教室、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技术工具,实现集团校、联盟校教研共同体研修活动,实现教研资源共创,积累生成性资源,采集过程性数据,开展教师专业能力诊断、分析,为教师提供差异化、按需的专业培训和指引,实现精准教研。

教育资源特色化。建立“自建、引进、合作、共享”资源配备机制,建设适切度高的学生学习资源、教师教学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资源和数字校本特色资源,鼓励师生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展示、共享优秀数字资源,形成“国家平台+本地特色”资源融合应用模式。运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好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校贯通等工作,满足教师教研、学生成长和家校共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资源检索、鉴别、选择和使用能力,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平台资源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等学习活动。

(二)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方式灵活化。依托“e辅导”、虚拟班级等系统,实现名师导学课、名师空中课堂、一对一直播答疑等类型多样、覆盖全面、梯度合理的教学模式,服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居家学习等。

学习反馈自动化。通过自动测评和及时反馈,智能推送适合学生学习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主动提醒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助服务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校园智能管理

安全管理智能化。实现校内消费、图书借阅、门禁管理、考勤管理、宿舍管理、访客管理、疫情防控等的自动化。学校关键区域建有门禁感知、消防感知等智慧安防设施,与公安部门安全防范系统联网,开展视频数据智能监测与分析,掌握学生关键区域活动轨迹,实现风险可预估、事前有预警,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自我矫正。

校务管理精致化。基于信息技术工具,高效开展公文流转、知识共享、信息发布、公文审批等校务办公活动,实现人员、校舍、设备、财务等学校管理全要素动态实时监管,实现“选课、排课、管理、测试、评价”等业务的一体化精细管理。

(四)数据驱动决策

学习评价数据化。落实分层作业、弹性作业、靶向作业,实现常态化收集考试与日常作业等结果性数据,结合教与学的过程性“大数据”分析,构建以生为本的成长画像,智能分析学生学科能力与潜力、精确评估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错题整理、薄弱分析,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综合评价精准化。按照国家、省市政策要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价量规和观测点,实现体育健康、艺术发展、劳动技能、卫生环境等多维度分析,提供心理健康测评与辅导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实现家校共育,为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和管理进行精准指导。

(五)智慧学习环境

网络精准感知。增强网络的精准感知和科学管理能力,积极开展IPv6、5G等下一代互联网业务部署,提升网络带宽与性能,学校网络10000兆接入教育城域网,通过5G、WiFi等方式,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数据基座统一。升级青岛教育e平台,筑牢数字基座,规范数据标准,建设数字资源应用专区,打造校本优质资源库,支撑学校应用分布式按需配备和接入,实现各级各类应用系统联接和复用,实现底层“一套数据”,突破“数据孤岛”。

教室虚实融合。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和模式识别技术等为支撑,推进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功能场所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供支持教学、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基于多场景应用智慧教室,依托各类精准教学系统、智能学科辅助工具等,构建互连互通知识服务体系,促进教室空间与网络学习空间无缝融合。

(六)智慧人才培养

校长素养。校长具有较高的技术理解力和信息化应用意识,能根据区域信息化发展目标,明确建设思路,具有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人、财、物、时空、师生、家、校、社”的精准管理,有效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和绩效评价。

教师素养。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能综合运用互动教学系统、学科教学工具、创新实验室等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等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参与区域、校本信息化教研活动,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评价。学校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交流展示活动,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学生素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的重要性,能熟练使用并合理选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等。能凭借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服务于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协同发展、创造性学习。能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和数据安全能力,具备网络信息鉴别力,抵制不良信息影响。

(七)体制机制保障

组织团队协同。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首席信息官任副组长的智慧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由首席信息官任组长、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智慧教学研究专班”,专门针对学校信息化发展进行深度学习、研究、设计、创建。健全智慧校园建设分工协作机制,有专人负责规划制定、系统实施、创新支撑、更新升级、运行维护等工作。

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鼓励参与激励机制,通过专业培训、项目平台、评优评先、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审、奖教奖学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创新。

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学校网络安全体系,落实网络安全党委党组负责制。建立覆盖网络机房、网络设备等的网络安全制度,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和安全监测排查。按要求配备使用正版软件,建立软件正版化管理制度和台账。积极开展网络安全进校园等宣传教育活动。

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制度化的可持续投入机制,智慧校园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智慧校园经费多方投入机制,按照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确保智慧校园建设经费保障。

(八)形成特色创新案例

教育管理案例。学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应用案例,并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或在市级及以上媒体宣传。承担市级及以上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创新项目或课题,在智慧管理、文化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并有一定范围知名度。

教学资源案例。学校形成大数据、智能技术等信息化手段赋能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得到市级及以上部门认可并推广,在校外有示范辐射,形成创新扩散效应。学校特色生成性资源、在线课程及应用系统或工具在区(市)级及以上共享。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领导。市、区(市)、校三级联动,协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各区(市)、学校要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智慧教育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大力推进。

(二)加强组织保障。各区(市)教育部门要组建工作机构和专家团队,研究部署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制定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各学校要将智慧校园建设应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将智慧校园建设应用作为学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

(三)加强评估认定。市教育局将分期分批有序开展智慧校园示范校评估认定工作,按照学校申报、区(市)审核、市抽查评估的程序,评选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和典型应用案例。各区市可参照《指南》,根据实际需求组织有条件的幼儿园也参与智慧校园示范校的建设与评估。

搜索政策文章
政策类目
发表评论